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1963年开始编制的保护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红色名录)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动物、植物和真菌保护现状最全面、最权威的名录,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此名录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及维护。1994 年,IUCN理事会采用了新的红色名录体系。[1]名录将物种划分为9个等级,分别为灭绝(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其他顺次是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2]
IUCN红色名录是根据严格准则去评估数以千计物种及亚种的绝种风险所编制而成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相关物种的生存范围、种群数量、栖息地、趋势、面临的威胁、急需的保护行动等信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的健康指标。红色名录除了评估新发现的物种外,也会重新评估已经评估过的物种。[2]准则是根据物种及地区釐定,旨在向公众及决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并协助国际社会避免物种灭绝。[1][3]
2021年9月4日,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在法国马赛举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红色名录”评估的物种达到138374个,其中38543个物种“面临不同程度的灭绝危险”,占比接近28%。[4]

简介

级别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