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

中国东部地区的地理分界线
太行山(英文名:Taihang Mountains),又称五行山、大形山、王母山、女娲山,[1][2]处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之间,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中国地形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晋、冀、豫三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位于34°58′~40°79′N,110°23′~116°57′E,东西宽50~150千米,南北长约700千米。北以永定河为界,在北京西山(归太行山)与燕山相接,南达山西阳城县与河南济源县交界的王屋山,西以滹沱河上游段和汾河谷地东缘为界,东与华北平原相连(100米等高线为山地与平原的分界)。[7][3][8][9]太行山整体呈北东-南西走向,总体呈"S"形展布。太行山多为中山与低山,北高南低,2000米以上的高峰河北小五台山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10][6]太行山有典型的嶂石岩地貌云台地貌和北方岩溶地貌,还有国内罕见的变质岩天生桥,岩石地貌资源丰富。[11]
现今的太行山主要是新生代以来快速隆升的,古太行山在白垩纪末已经剥蚀夷平。第1次大规模抬升发生于古近纪的始新世,形成了新生代太行山的主体。到了东营期末,华北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古近纪形成的太行山主体被剥蚀夷平,只在太行山最北部保留有部分夷平面——北台面。第2次快速抬升即新近纪中新世以来,23 Ma(百万年)以来为快速抬升期。隆升的原因主要为远程应力、热冷却和构造沉积负荷。[12][13][14]
太行山区位于我国中纬度温带、暖温带,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10.3℃,年均降水量400~70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山地,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气候,仅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为半湿润气候。[4][5]

名称由来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大形山、王母山、女娲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