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1]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2]占地13000平方米,[3]国家4A级景点,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庙宇,被誉为“华夏第一庙”。[4]
伏羲庙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3]到明代初期,伏羲庙的前身天水"三皇"庙已倾倒[tān]塌。直到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才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重新起造庙宇,始称"伏羲庙"。之后伏羲庙又历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嘉庆十一年 (公元1806年)、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屡次扩建、维修,才成为整肃宏伟的古建筑群。[2]伏羲庙坐北向南,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廊庑式布局,四进四院,有大小建筑88间。最南端的戏楼(清末建)已由伏羲路隔开,由戏楼向北依次进入前院、中院、后院和后花园。[3]其主要景点包括牌坊、门坊、仪门、先天殿、朝坊等。[5]
1963年,伏羲庙被评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01年,伏羲庙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历史沿革

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成宗铁木尔,诣令全国各州、县,务必修建 "三皇"庙,以通祀之。当时,天水市作为秦州府治,又是成纪县地,即伏羲故里,因之,这里的"三皇"庙也便修得特别讲究。此庙就是如今伏羲庙的前身。此庙从建成到元朝覆亡,虽然只有六十多年光景,可是由于政局动荡,各方均受牵连,文化、宗教、教育等诸业日趋萧条;因之,到明代初期,天水"三皇"庙已倾倒坍塌,不成样子了。直到明代中叶,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在秦州指挥"明威将军"尹凤的倡导组织下,才在原"三 皇"庙的基础上,重新起造庙宇,始称"伏羲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