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

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1]太湖石的色彩多为银灰色,少见黄色黑色,一般无杂色,色泽纯净者最佳,色感与光感越相得益彰者越好。太湖石大小不一,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具有“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2]
太湖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3]太湖石不仅在园林中真实可观,妙趣横生,在文学中更是充满了无限的联想与审美想象。唐宋时期,太湖石逐渐进入了文人的视野中,受到文人的热烈追捧。这时期,有大量的文章诗篇歌咏太湖石,太湖石成为了文人雅士继“梅兰竹菊”后又一君子品格的象征。太湖石在元杂剧中也经常作为情感寄托和人格的写照。无论是园林中真实可见的太湖石,还是文人笔下极力表现的太湖石,太湖石成为中国文人特有的审美情结。它既包括写实中“瘦、漏、皱、透”的风骨相貌,更凝结写意中“美”“妙”“味”的气韵生动。[4]

文化活动

历史

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质造地运动遗留下了丰富的石材。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而实际面积受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大大缩减,湖底潜出,因此石材料虽然丰富。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于环保而适当限制开采。太湖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单独摆设,或叠为假山。太湖石原产苏州洞庭山太湖边,由于长年水浪冲击,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形状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园家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