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九鲤灯舞

莆田九鲤灯舞
九鲤灯舞是福建莆田的地方传统舞蹈。以舞弄九种鱼灯而得名。莆田市黄石镇和平村沟边自然村的九鲤灯舞,成于宋元,盛于明清。九鲤灯舞以舞弄九种鱼灯而得名。
2005年10月,《莆田九鲤灯舞》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项目传承人陈金文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

简介

“九鲤灯舞”以舞弄九种鱼灯而得名。所谓九鲤,并非都是鲤鱼,而是九种不相同的水族:包括龙(蛟)、[áo]、鲈、鲡、鲤、鲫、花鱼、金鱼等九种。莆田沟边九鲤就是根据这九种水族的特定外形扎制成九种不同的鱼灯。每种鱼灯肚下中间装上木把,灯内点上洋油蜡烛,舞者着古装,脚穿草鞋,双足裸共系四只小铜铃(足动铃响),手持鱼灯,另有五个人手持5支火把,四个人肩扛龙门一座待后,随着打击乐的节奏,按规定的套路起舞。陈文水告诉记者:“制作这9条鱼要6个师傅花整整一个月的时候才能作成。而且现在舞鱼灯不用穿草鞋了,改穿运动鞋或者表演鞋,鱼灯里的蜡烛也换成矿灯了。”[2]
按现存的舞蹈形状是九鲤在双龙珠的诱引下分为:嬉游、觅珠、围珠、抢珠、跳龙门等五个程式。它的全套舞蹈过程都是在锣钵鼓打击乐的指挥下完成特定动作。舞间还杂以禾火鞭炮,情趣无穷,场面热闹。解放前,九鲤灯舞一般是12年中的“龙年”才举行一次,或者某地发生重大旱情、瘟疫或有特殊的庆典事项时,才破例举行,而且将“鱼灯”舞后于元宵节焚化。解放后,这些旧规都被破除,舞后鱼灯进宫庙并常年奉藏,而且应用在各项节日喜庆、祭祀、文艺赛事、调演等活动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