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森选侯国

神圣罗马帝国中独立的世袭选侯国
萨克森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Sachsen),或上萨克森公国,是1356年-1806年间神圣罗马帝国中一个独立的世袭选侯国,为萨克森-维腾堡公国的继承者,1356年金玺诏书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将萨克森-维滕堡公国的阿斯坎尼大公提升至选帝侯的地位。1422年,阿斯坎尼家族绝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将萨克森选侯国交由迈森侯爵(英语:Margravate of Meissen)继承。154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选帝侯之位转封给支持天主教的韦廷王朝阿尔布雷希特系。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后,萨克森选侯国在拿破仑的支持下成为萨克森王国

组成

萨克森公国被肢解后,萨克森这个名字最早用于位于易北河畔的维腾堡周围的该公国的一小部分上。勃兰登堡藩侯阿尔伯特一世——他是勃兰登堡边区的创始人,之后发展出了普鲁士王国——的次子伯纳德得到了它。伯纳德的儿子,阿尔伯特一世将劳恩堡领地纳入治下,阿尔伯特的儿子们将这两块领地分为萨克森-维腾堡和萨克森-劳恩堡。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签署《金玺诏书》这部规定选举国王方法的帝国根本大法时,萨克森-维腾堡公国成为七选侯国之一。公爵因此和其他六位选侯一起获得了选举罗马-德意志国王和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因此,虽然国家很小,它还是颇有影响力。选侯的地位是与强制实行长子继承制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爵位。这就阻止了领地在几个继承人之间分割,阻止了国家的分裂。它的重要性在大多数不是选侯国的德意志诸侯国的历史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萨克森公国的阿斯堪尼亚家族在1422年绝嗣了,之后皇帝西格斯蒙德将公国和选侯地位给了韦廷家族成员,“勇敢者”弗雷德里克二世藩侯。迈森边区是由皇帝奥托一世建立的。1089年,它成为韦廷家族的领地,1247年他们还得到了图林根伯国。1422年,萨克森-维腾堡公国和迈森,图林根边区统一了,它渐渐得到了萨克森的名字。弗雷德里克在1464年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于1485年8月26日在莱比锡瓜分了领地,将韦廷家族分为欧内斯特支和阿尔伯特支。欧内斯特支的创始人,欧内斯特公爵在莱比锡分割会议中得到了萨克森公国和选侯地位,还有图林根伯国;而阿尔伯特支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则得到了迈森边区。因此欧内斯特支最初更加强大,直到16世纪时选侯权和领地落到了阿尔伯特支手中,后者在萨克森在19世纪宣布成为王国之后成为了萨克森王室。

新教改革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在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下进行的。选侯“智者”弗雷德里克三世于1502年在维腾堡建立了一所大学,在其中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路德在1508年成为哲学教授;同时他也成为维腾堡城堡教堂的一名牧师。1517年10月31日,他在教堂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兜售赎罪券和天主教会的其他行动,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选侯当时并没有马上成为新观点的信奉者,但是将路德保护起来。由于他的干涉,教皇利奥十世在1518年决定反对将路德召来罗马,而选侯保护路德参加了沃姆斯的帝国会议。当路德在沃姆斯宣布被整个帝国封杀时,选侯把他带到了图林根的沃特贝格城堡。路德宗的学说最早就是在萨克森传播的。1525年,弗雷德里克去世,他的弟弟“坚持者”约翰即位。约翰当时已经是一名狂热的路德宗教徒;他对教会享有绝对权威,引入了路德宗的教义,剥夺了所有坚持天主教信仰牧师的神职,还命令使用路德起草的新祷文。1531年,他将一批其他诸侯组织为施马尔卡尔登联盟,以维持新教教义和共同防卫皇帝查理五世,因为查理是新教的反对者。他的儿子“宽大者”约翰·弗雷德里克在1532年即位(死于1554年),他也是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领袖之一。1542年,约翰·弗雷德里克夺去了纳姆贝格-蔡茨主教区,还进攻并蹂躏了迈森和希尔德斯海姆主教区的世俗领地。天主教信仰被全方位压制,教堂和修道院也遭到洗劫。约翰·弗雷德里克于1547年4月24日在易北河边的米尔贝格战役中被查理五世击败并俘虏。在1547年5月19日的《维腾堡投降条约》中,选侯被迫将萨克森-维腾堡和选侯地位让给萨克森的阿尔伯特支的莫里斯公爵。在投降之后,欧内斯特家族仅存的领地就是图林根,在经过多次分割后,很快就成为了一批小公国。它们中在一战后的德意志革命后仍然存在的是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国和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萨克森-迈克根公国和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