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

古代家居常服
道袍,是源于明代一种服饰。是明代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后演变为道教服饰。
道袍直领大襟,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大袖或直袖收祛。穿着时可配丝[tāo]、布制细腰带或大带。朝鲜王朝后期的道袍系带变宽,并移到接近正中位置系结。

道袍简介

道袍在古代底层社会劳动者皆有穿着,并非儒生专用,亦非礼服,而是居家常服。道袍的流行变化往往体现在暗摆的结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上。从明清小说、笔记的描述来看,道袍总的趋势是两袖不断增宽,大而长的袖子受到人们的青睐,清朝冯梦龙评《挂枝儿》中有一首《子弟》,描写了年轻人的时髦装束:“白绸衫一色桃红裤,道袍儿大袖子,河豚鞋浅后根。”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叶梦珠《阅世编》详细记录了衣身和衣袖的变化:“公私之服,予幼见前辈长垂及履,履初深而口几及踊,后至极浅,不逾寸许。”这里说到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与清代醒世姻缘传》的描写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