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发易服

明末清初时改穿满族衣冠的政策
剃发易服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朝统治者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剃发和易服与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为清初六大弊政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以致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但清统治者却始终如一地推行剃发易服制度。因为这对巩固清政权、维护其对汉人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件背景

满汉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