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画

中国书画的装潢艺术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裱画应为“裱[bèi]”,亦作“裱背”。指贴在衬垫物上借以加固或供陈列;特指粘贴(如一张纸)在结实的材料上作为装订。即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来装潢字画书籍,或加以修补,使之美观耐久。凡裱褙必两层,书画等正面向外者,谓之裱;以无染素纸衬托其背者,称为褙。[1]
裱褙为中国传统行业。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装裱品式分立轴、中堂、对联、横披、条屏、镜片、扇面、手卷、册页等。其基本步骤包括托底、修补、大托、晾干;需经调浆、托背、上墙、加条、裱绫、上轴、加签等数十道工序。唐太宗重视裱画,将王羲之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裱,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为文思院六种待诏之一,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自此传人民间。明清装裱技艺成为专门行业。

介绍

又称裱褙,是中国书画的一种装潢艺术。中国裱画又分为京裱,汉裱和苏裱三大派系。专业装裱代表的品牌有百年老字号 荣宝斋、近代北京代表突出的 北京云天书画院、云涛阁 都是杰出的装裱专家,是目前全国北方装裱的代表,表率。除了许多令世人惊叹的代表作,北京云天书画院严格按照多年形成并逐渐完善的操作程序装裱字画,绢用苏绢,绫用杭绫,对于每一个操作过程,都要严格质量,丝毫不能马虎。比如说托"画心",必须先细心观察画的简繁墨色的浓淡,以及纸张(或绢)的特点,考虑其吃水缩水性能,然后再动手托裱。这样在托裱时就可以避免损伤原画的墨迹,使画面保持最佳水墨效果,同时尊重客户的要求、喜好。如用纸、锦缎或绫子的颜色,根据客户的喜爱来选择,裱后作品平整挺括成为一件令人陶醉的艺术品,使作品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蒋敬生有诗赞之:“艺心艺手须双全,似护天香人玉栏;敢捡残山 取剩水.补悬便可起云烟。”
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