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尔哈姆莱茨区

陶尔哈姆莱茨区
陶尔哈姆莱茨区是伦敦市的商业区之一,曾是伦敦对外贸易中心。该区位于伦敦东部,是英国最大的穆斯林社区,超过30%的人口为孟加拉裔。该区成立于1965年,由斯特普尼、波普拉和贝斯纳尔格林三个地方自治市合并而成。该区的南部,狗岛中心有一些伦敦最高的建筑。该区拥有40多座清真寺和伊斯兰中心,包括英国最大的东伦敦清真寺。该区的布里克莱恩街是欧洲最大的孟加拉餐厅、木工、地毯和服装的集中地,也是嬉皮亚文化的主要中心。

历史

对“陶尔哈姆莱茨”一词最早的引用可追溯到1554年,当时伦敦塔议会下令对“归属于塔的村庄的人”进行点名。这涵盖的范围比现今的行政区域更广,它与伦敦塔的军事关系被认为早于1554年的记录数个世纪。1605年,伦敦塔的指挥官获得了征召民兵的权利,而塔东部地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正式称为陶尔哈姆莱茨(或塔区)。塔区的村庄在1646年为民兵缴纳了税款。与伦敦塔的这种联系的遗产是,现今该区的居民可以以仅1英镑的象征性费用进入伦敦塔。这一优惠并未延伸到哈克尼区,大部分哈克尼区曾经是原始的陶尔哈姆莱茨的一部分。
伦敦泰晤士河畔陶尔哈姆莱茨区构成了伦敦东区的核心。该地区的人口在19世纪大幅增长,导致极度拥挤和贫困问题在整个地区集中爆发。这些问题在圣凯瑟琳码头(1827年)和中央伦敦铁路终点站(1840-1875年)的建设加剧,许多被迫搬离前贫民窟和鸦片窝的人搬到该地区。一个世纪以来,东区成为了贫困、拥挤、疾病和犯罪的代名词。
该地区曾以城墙周围的农村定居点或沿着主要道路聚集的方式为特征,周围是农田、沼泽和河边的小社区,满足船只和皇家海军的需求。在正式的码头到来之前,船只需要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登陆货物,但与船只的建造、修理和供应相关的产业从都铎王朝时期开始在该地区蓬勃发展。该地区吸引了大量寻找就业的农村人口。随后的外国移民浪潮始于17世纪雨格诺派难民在斯皮塔尔菲尔兹创立了一个新的郊区。他们之后又被爱尔兰织工、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和20世纪的孟加拉人所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