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气历

北宋时期沈括创制的历法
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历法。我国传统的历法有两大缺点:一是以12个月配春夏秋冬四季,一季3个月,有闰月则一季为4个月,太不整齐。二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在一年中的位置前后游移达一个月,一般人无法掌握。针对上述情况,沈括提出的新的历法“十二气历”:实行阳历,不用闰月;不以月亮的朔望定月,而参照节气定月。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年的第一天为立春。十二气历的原理和现今的阳历是一样的。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较好地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因此是一种很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但是,十二气历遭到封建势力的诋毁,并未行用。

气历与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在历法制度中的一项 独特创造。它正确地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寒暑交替的客观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方法,最初是把太阳的一个回归年长度分成24等分,均匀地分布于一年之中。这种方法称为平气法,在传统历法中一直沿用至1644年,北宋当时采用的当然也是平气法。
在传统的阴阳合历中,以太阳运动设置的节气,与以月亮运动设置的月份,两者关系不固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往往出现时令已进入春季,而月份还在冬季,即季节与月份不符的情况,用加闰月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亦无法消除这个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大胆革新,创立了十二气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