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币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
1
2
刀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刀形货币总称,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1]
刀币的起源存在争议,有“齐起源说”“匽起源说”“戎狄起源说”。[2]后逐渐形成了“齐刀”“燕刀”和“赵刀”三大系列,形态各异。战国晚期,刀币的发展达到顶峰,但因其不易携带且易折。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统一各国铸币形式。通行了300多年的刀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刀币在形制上起源于实用刀削,其形制与刀削非常相似。构造分为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四个部分,设计巧妙,刀环直径与刀首长度的比例为1:7.5,与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相似。按照其具体的形制差异又分为:尖首刀币、易刀币、齐大型刀币、圆首刀币以及小尖刀和小直刀币五个系列,是中国先秦时期北方和东方各诸侯国的主要货币类型。[3][4][5][6]
1930年,山东省平陵故城西南出土一枚刀币残头,上有“莒邦”二字,称为谭邦刀。1971年韩家胡同居民院挖防空洞时出土“匽字刀币”,约是战国晚期燕国及其附近流通的一种货币。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在灵寿春秋中期鲜虞族贵族墓葬中发掘出尖首刀币。1996年山西盂县发现一批尖首刀,[7]2003年内蒙古赤峰发现燕国刀币窖藏田齐刀中有一种“齐造邦长法化”六字币,是用来纪念田齐代姜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纪念币。刀币展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冶金铸造技术和对于统一货币制度的重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收藏价值。[8]

基本概述

刀币的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刀首近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相近而长方形,刀环呈圆形。实际测量显示,刀环直径与刀首长度的比例为1:7.5,与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相似。整个刀币的长度约为18厘米,几乎等于人手的长度。六枚刀币首尾相接可形成一个圆环,即符合了《周礼۰考工记》中“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的记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