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嵴龙

蜥臀目双嵴龙科中的一个属
双嵴龙指双嵴龙属(Dilophosaurus),有时也叫双脊龙、双冠龙、双棘龙,是一种早期的兽脚类恐龙,生存在1.93亿年前早侏罗世的北美大陆。双嵴龙是当时最大的兽脚类之一,也是北美地区的顶级捕食者,其拉丁学名的含义是“拥有两个脊冠的蜥蜴”,指出了双脊龙的标志性特征:在它的头部存在两个半月形的骨质嵴冠。双嵴龙属下只有一种,即魏氏双嵴龙(D. wetherilli)。魏氏双嵴龙在中文翻译有时也叫“月面谷双嵴龙”,但是“月面谷”是错误翻译,无视了种名的本意“魏氏”,所以是不规范的称呼[7]

发现与命名

194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学家查尔斯·坎普(Charles Camp)带领团队来到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纳瓦霍县。当地人杰西·威廉斯(Jesse Williams)带领坎普的考察团队去到他在1940年发现的一些化石旁,坎普发现这是三具兽脚类恐龙的标本,第一具保存最好,只少了头骨,第二缺失较多,第三具甚至只保存了部分的脊椎。坎普的团队将化石带走后并没有立刻对化石进行研究,这三具标本也就逐渐被人遗忘了。1952年,曾经参与挖掘的古生物学家山缪·保罗·韦尔斯(Samuel Paul Welles)开始对12年前发掘的这三具标本进行研究,可惜的是第三具标本已经遗失了。因为缺少头骨,韦尔斯把这些标本归入了斑龙属Megalosaurus ,也叫巨齿龙),原因是当时斑龙的化石材料同样稀少,许多难以被分类的兽脚类恐龙都会被放在斑龙属或者斑龙类下。随之韦尔斯把它们命名为了魏氏斑龙(Megalosaurus wetherilli),种名魏氏则是为了纪念一位纳瓦霍人议员,约翰·魏瑟瑞(John Wetherill)。
到了1964年,韦尔斯率领团队再次到达了亚利桑那州,在当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威廉·比德(William Breed)等人的协助下,韦尔斯发现了一具更大的魏氏斑龙的标本,但是随着发掘的深入,韦尔斯发现这种恐龙有着不同寻常的头骨:这只恐龙的头上存在两个半圆形骨质嵴冠,表明这是一种全新的恐龙,因此他把魏氏斑龙废除,改名为魏氏双嵴龙(Dilophosaurus wetherelli[8][9][10]。1999年,双嵴龙属又有一种被命名,叫做奇特双嵴龙(D. breedorum),但是这个新种并没有被广泛承认,目前仍是疑名。此外,在过去在存在一种恐龙叫做“中国双嵴龙”(D.sinensis),这种恐龙发现于中国云南的晋宁盆地,其头骨上也存在半月形的嵴冠,所以被认为是双嵴龙属下的另一种,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两种恐龙的相似只是趋同演化的结果,所以“中国双嵴龙”被废除,建立了中国龙属Sinosaurus),所以原本的“中国双嵴龙”变改为中国中国龙(S.sinensis[11]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