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虬

近代改良派思想家
[qiú](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改字志三,号蛰庐,浙江乐清市黄华北山村人,后去瑞安创业。光绪已丑(1889)举人。他出身贫苦,祖父以更夫为业,父业漆匠。陈虬自幼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戊戌变法前和汤寿潜(字蛰仙)合称“浙东二蛰”,和陈黻宸宋恕合称“东瓯三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是造诣很深的中医师,是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他的生平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光辉成就载入史册。

博览群书

幼年的陈虬喜欢拳棒和博览群书,到十五岁才被迫开始学习八股文章。他志向远大,很早就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解除广大人民的苦难的理想。当时的唯一道路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多次到杭州举人都没有考取,无可奈何,选择另一条医药的道路——即可以安身立命,又可以道济群生。从二十岁开始有志于医,二十六岁起出访名医,立医案治病。

政治思想

陈虬的政治思想非常特出。当时瑞安有很多退职官僚和士绅,以其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声望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陈虬和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人却组织“求志社”,以布衣党自命,和他们抗衡。1872年,陈虬和许启畴等深感瑞安僻处“浙江尽头”,“苦无书读”,倡议合资聚书,创建 心兰书社,开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先河。陈虬曾试图通过宗族的血缘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病中口授《治平三议》,《宗法议》、《封建议》和《大一统议》,由兄弟加以笔录。以后,广泛阅读西欧新书译本,认识有所转变。光绪十六年(1890),赴京会试,归途向山东巡抚张曜提出八条条陈,第一条“创设议院以通下情”,是我国近年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1891年,著就《治平通议》(包括《治平礼仪》、《经世博议》、《救世要议》),并在1893年出版。他在《经世博议》中说,“欲图自强,首在变法”。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化和经济。政治上从改革官制入手,并主张“县各设议院,大事集议而行”;在文化上从改革科举入手,主张“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艺学科”、“西学科”、“国学科”、“史学科”、“古学科”;经济上,主张裕财用、兴制造、奖工商、讲[mào]迁、开新埠和抚华商。军事上主张变营务、设经略、制兵船、改炮台、编渔团。还有“保民”、“治河”、“筹海”、“筹边”诸篇,是一份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他在《救世要议》中有发展经济的富策第十二条。他还建议设立出口土产公司,“愿入股者,先将货物按时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得钱若干,照数派还”。并以此垄断市场,“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贬值以窘之,当无有再不入股者矣”。这种设想,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了。该书一出,受到社会各界充分重视,湖广总督张之洞十分赞赏,梁启超把它列入《西学书目表》,宋恕则写文加以评论,到解放后仍被选录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之中。1895年,陈虬与陈黻宸一起上京会试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活动,是这次活动的中坚人物之一。康有为对他很器重。1898年在北京参加京城“保国会”,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曾被清廷通缉。这一系列的爱国行动,表明他曾经站在戊戌变法的前列,在救国强国的神圣事业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