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南海志

大德南海志
《大德南海志》,原名《南海志》,因其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故有此名。系元朝陈大震、吕桂孙所撰,是目前可见的广州(含当时所领七县)旧志的最早刻本。原书20卷,已散佚,现残存元大德刻本5卷(卷六至十),涉及元代广州地区赋税、物产、教育及海上贸易等诸多领域,极具史学价值,是了解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卷七之舶货后附“诸蕃国”名,更是研究当时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今藏于北京图书馆。近代藏书家潘宗周于1939年刊印的《宝礼堂宋本书录》中录有,近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亦有专题研究著作,今已汇编付梓。

内容简介

由于《大德南海志》经年历月,又遭受了明末战火和清代文字狱的洗礼,原书20卷,今已散佚,现仅残存元大德刻本5卷,我们已不能够尽览全书所有内容,但是从仅存的这5卷残本之中,我们也可以大概摹画出原书的主要内容。仅存的这5卷对应的是原书的第六至第十卷,其中卷六记户口、土贡、税赋;卷七记物产、舶货;卷八记社稷坛[wěi]城濠;卷九记学校;卷十记兵防、水马站、河渡、局务仓库、[xiè]宇、郡圃。凡所举废,由宋及元。卷七之后还附有“诸藩国”名表。
“此志综记元广州路所属七县事,举凡历史之沿革,山川之广袤,户口之登耗,田畴之芜治,物产之丰盛,舶货之品类,诸蕃之国名,社稷之变迁,以及税课,书院,科第,学租,兵防等。是较早同时提及东、西洋的一部重要古籍,书中记有东洋、大东洋、小东洋、西洋、小西洋等名。对研究中外交通史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尤其对当代南中国海争端,中国寻找法理历史依据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按元世祖攻克广州,立广州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元领八县。其后以怀集一县割属贺州,余七县,一南海,二番禺,三东[guǎn],四增城,五香山,六新会,七清远。本书记载先录事司,次及七县,是虽名《南海志》,而实则广州一路之志也。”(《宝礼堂宋本书录·原书录·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