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留学

一种非私人性质的留学行为
公派留学,即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派[4],或称国家公费留学,是指国家提供奖学金,资助优秀的中国学生学者赴国外留学或开展科研[5]。公派留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肩负着为中国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任务。[1]
1950年,中国向东欧5国派遣了35名留学生,开启了新中国公派留学事业的先河。1950年至1965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共派出10698人,回国8013人。1978年12月,中国开始大规模派遣国家公派留学人员。1993年,确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1978年至1995年,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共计50511人。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提出了“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新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选派管理办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新时期留学工作方针。[6]
2017年至2022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累计派出12.4万人,年均资助约5万人在外学习;中国政府奖学金累计录取来华留学生8.9万人,年度资助超6万人在华学习[1]。2023年计划选派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25000名。[3]留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先进理念、国际视野和掌握尖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人才的必要途径,它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精英。改革开放以来,留学教育成为中国培养人才、快出人才的重要国策。[7]

历史沿革

1950年,中国向东欧5国派遣了35名留学生,同年,首批33名东欧留学生抵华,这一来一往,开启了新中国公派留学事业的先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