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黑胫病

植物病害
烟草黑胫病是烟草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又称烟草疫病,烟农称其为“黑秆疯”“黑根”。该病于1896年首次发现于印尼的爪哇,是世界性的烟草重要病害之一。中国于1950年在黄淮烟区发现该病,后各主要烟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安徽、山东河南为历史上的重病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南方烟区发生相当普遍。[1]
烟草黑胫病多发生于成株期,少数苗床期发生。幼苗染病,茎基部出现污黑色病斑,或从底叶发病沿叶柄蔓延至幼茎,引致幼苗猝倒。湿度大时病部长满白色菌丝,幼苗成片死亡。成株期烟株的各个部位均可受害,主要受害部位是成株的茎基部和根部,发病后通常整株死亡。病原菌偶尔也能侵染烟株叶片。[1]
烟草黑胫病英文名为Tobacco black shank ,其病原为寄生疫霉烟草治病变种。烟草黑胫病发病率在5%~12%,重者发病株率在50%以上,甚至绝产。烟草黑胫病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而降雨和湿度是烟草黑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在适温条件下,雨后相对湿度80%以上保持3-5天,烟草黑胫病即可流行,7、8月份雨日多、雨量大,黑胫病就会严重发生。烟草黑胫病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块以及连作地块发病重,线虫及地下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也重。[2]
烟草黑胫病菌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厚壁孢子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其次是用病残沤积的肥料、病地土培育的幼苗等均可作为初侵染来源。在适宜条件下,越冬的厚壁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孢子囊或在菌丝上形成孢子囊,再释放游动孢子,所有这些形式的孢子通过流水或其他途径传播到烟根、茎或飞溅到叶片上,萌发并侵入寄主组织。侵入途径主要有伤口、根冠、表皮等。[3]
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方法有:选种抗病品种,如牛津1号、牛津4号、中烟90等;加强栽培管理措施,轮作、铲除烟根、平整土地,高垄栽培,防止积水;药剂防治,在移栽后3~5周,视天气情况,或在连作烟田中感病品种的发病初始期,确定施药时间;施药方法是向茎基部及其土表浇灌法,实施局部保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