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

美国詹姆斯提出的心理学概念
“意识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的心理学概念,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分割、 连续不断的,人的意识活动并非以互不关联的零散形式进行,而是以一种流的形式呈现,即一种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1][2]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是为反对心理元素主义而提出来的。[3]就影响而言,心理学方面,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为芝加哥学派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美国机能主义理论先驱;文艺方面,在意识流理论的影响下,意识流文学和艺术快速发展;哲学方面,克服了原子主义和简单观念说的缺陷,开始主张非理性主义,并且推动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发展。[3][4]如今,意识流还在绘画、电影、动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5][6][7],代表作品有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和尤里·诺尔斯金的《故事中的故事》。[5][8]

基本概念

意识流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分割、 连续不断的,人的意识活动并非以互不关联的零散形式进行,而是以一种流的持续形式呈现,即一种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1][2][9]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以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10]
该理论着重强调心理的具体性、流动性和完整性,强调心理的机能或作用,反对将心理看成是一种狐立的、静止的现象。[3]同时,它强调思维的不间断性,重点突出它的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意识是以一种主观形式存在,不受到客观事实(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得现在与过去形成一个整体。[9]
从语言角度来说,意识流语言在写作中放弃了线性的、连贯的论述形式,而采用片断和短文的形式,并在作品中可以给片断随意地加上序号、星号或用空白彼此分隔,文字所表现的不是由理性出发的情感,而是一种看似完全无序的、梦呓般的喃喃自述。[11]在意识流作品的表达当中,不连贯的幻想的片段由作者传达给读者,作者的奇想经由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变成了读者的幻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