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药房

明清时期的宦官机构
御药房位于故宫东侧的南三所以东,太医院后院。
明、清宦官机构名。明时掌御用药饵,与太医院官相表里,有提督太监正副各一人及近侍、医官等。清时专司带领御医赴各宫请脉,及煎制药饵,有侍监首领二人,地位远低于明之提督太监。康熙三十年(1691),移归内务府管辖。设在乾清宫东南侧的庑房内。康熙帝曾御题匾额“药房”和“寿世”。室内设有药王堂。[1][2]

历史沿革

明代的御药房是为皇帝健康服务的一个最直接部门。明初叫尚药局,后改为御药局,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在紫禁城文华殿后面又建了圣济殿,作为御药房办公所在。圣济殿在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被烧毁,清代在圣济殿旧址上建造了藏书的文渊阁。圣济殿御药房由提监和太监管理,设有尚药奉御、直长、御医、药童、吏目等人员,人数随时增减。
公元1587年,御药房下又设置了御药库,建在圣济殿的后面。当时还刻了一枚“御药库关防”的印章,由提督太监掌管,日常御药房的药品调入、领取等事项,都要有这个御药库关防作为凭证;同时御药库所有药品清单、药品进出记录等定期要清查造册,之后送礼部存档。一旦有什么意外发生,这些记录就是追究责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