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

由金庸、沈宝新创办的报业公司
《明报》,是现今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1959年查良镛(即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1]
1959年,查良[yōng]和沈宝新共同出资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初期由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为助手。[2]尽管起初面临着经济问题和困难,甚至需要靠典当来维持,但金庸的武侠小说吸引了大量读者,为《明报》带来了基础稳固的广告业务。[3]经历了多次转型和所有权变更,到了1980年代,《明报》已被视为一份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赢得高度赞誉。[4]1991年上市后,其销量持续攀升,成为香港最畅销的报纸之一。《明报》的成功离不开查良镛的远见和努力,他成功地将报纸打造成备受知识分子尊敬的媒体,以客观、忠实的态度作为办报原则,为香港新闻界树立了榜样。[2]

历史沿革

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有传说,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每当他们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早已停航,只好改乘电船仔渡海,但每次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船费比较便宜。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他们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咖啡、渡船不过是其中两个平常的故事而已,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