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教案

开州教案
开州教案是指开阳地区人民反抗洋教士行使传教特权的斗争事件,这是中国人民早期发起的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重要行动之一。

历史背景

自16世纪后期以来,法国天主教势力开始进入贵州省,尽管其影响力有限。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贵阳教区正式建立。咸丰三年时,贵州全省约三分之一的州县已经建立了教堂或传教会。咸丰九年,法国传教士胡缚理接替成为天主教贵州主教后,强行购买民间土地,兴建大小修院及印刷厂,这些行为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随着中法《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署,胡缚理获得了更多的保护和支持,变得更加傲慢无礼。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1861年4月4日),他在公开场合展示由清政府总理衙门签发的“传教士护照”,无视中国的法律,以清朝高级官员的身份出行,这引发了民众的愤怒。清贵州巡抚何冠英和贵州提督田兴恕对此表示谴责,并呼吁各地官员采取措施驱逐教会人员,甚至建议通过合法手段予以处置。[1]

事件经过

在这种背景下,候补道缪焕章编写了《救劫宝训》,并在贵阳等地广泛传播,主张排斥异端宗教。这种情绪迅速蔓延开来,驱逐洋教士的声音成为了贵州各界人士的共识。田兴恕的部队率先在贵阳周边展开了驱逐教会的行动。咸丰五年五月五日端午节期间,青岩镇的居民在郊游途中与天主教修士和信徒发生了冲突。青岩团务道赵畏三得知上级意图驱逐教会,于是带领群众烧毁了天主教大修院,并逮捕了几名教徒。在田兴恕的指示下,他们于同年六月二十二日(7月29日)秘密处死了包括张文澜在内的三位修士和一名厨师。胡缚理侥幸逃脱后,立即向法国驻华公使汇报情况。法国公使馆派遣代表哥士耆与署理两广总督劳崇光进行谈判,商定了在贵州指定地点张贴《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相关条款,并赔偿教会损失以及安抚受害者家属。然而,新上任的贵州巡抚韩超拒绝执行这些协议。在此期间,开州教案再次爆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