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谊舞

起源于西方的国际性社交舞蹈
1
3
交谊舞,是诞生于欧洲的社交舞蹈,又称“舞厅舞”(Ballroom Dancing)、“社交舞”(Social Dancing)、[1]“舞会舞”(Party Dancing)、[2]“国标舞”和“交际舞”。[3][4]交谊舞是世界各国流行很广的一种社交、娱乐性质的舞蹈艺术,也是世界上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6]
交谊舞起源于10世纪欧洲的民间舞蹈,[7][5]十一世纪时,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将民间舞蹈进行提炼和规范,形成了宫廷舞,主要供贵族进行学习。[5]18世纪末,宫廷解体后宫廷舞逐渐进入平民社会,成为社会中人人可舞的舞会舞。[8][9]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北美和南美交谊舞开始发展,带来了具有浓郁的热带地区风格的民间舞,打破了欧洲舞会一家独大的情况,进一步推动了交谊舞的发展。[10]1924年,交谊舞传入中国[2]20世纪20年代,交谊舞在上海风靡,成为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4]1947年德国柏林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并成立世界国际标准交际舞总会。1950年,由英国ICBD(世界舞蹈组织)在英国黑池主办了首届“黑池舞蹈节”,并把规范后的舞蹈命名为“国际标准交谊舞”。[11]1962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国际竞技舞总会”,选定了十种舞蹈为比赛舞种。[12]1966-1976年,交谊舞在中国作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被抨击,导致了十多年之久的中国“禁舞时代”。[13][14]2008年国际标准交谊舞正式成为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15]
交谊舞是一种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由两人搭伴配合的社交性舞蹈。国际标准交谊舞比赛的舞蹈种类为:狐步舞、华尔兹、探戈、快步舞和维也纳华尔兹5种现代舞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舞、斗牛舞5种拉丁舞[16][12]其中巴伊亚圆圈桑巴舞和巴亥瑞康卡乌圆圈桑巴舞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18]2009年,探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9]交谊舞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社交价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促进了人际交流与沟通,助力文化、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交流与融合。[20][21][22][23][16]

名称由来

交谊舞,又称“舞厅舞”(Ballroom Dancing)、“社交舞”(Social Dancing)、[1]“舞会舞”(Party Dancing)、[2]“国标舞”和“交际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