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九任院长
徐福祥(1943年8月出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九任院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他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1][2]

读书郎到园丁

徐福祥出生于江苏江阴峭岐乡圩塘村一个贫农家里,父母为了实现信念、希望和寄托,给他起了“福祥”的名字。为了养家,在小福祥出生不久,父母就先后去上海做工,把他交给祖母带领。5岁多,他就开始从事简单的农家劳动,放牛割草是他每天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由于年幼的艰苦和远离双亲的近乎孤儿般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自强、刻苦、勤劳的性格。当他以每个学期考试全部第一名的成绩读到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了不得,在给小福祥父母的信中,老师说:“福祥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你们把他带到上海去吧!”
他就这样成了上海人,直到现在他那浓重的上海味儿普通话仍时刻提醒着人们,上海的社会氛围所给予他的文化底蕴和机智、敏感以及孜孜不倦的奋争精神。1958年他被上海五一初级中学保送到复旦大学预科班学习,这是一个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成长的摇篮。不久他成为复旦大学物理系的一名高材生。
然而成为科学家的路还很遥远和坎坷。在那些年代,他坚守着名列前茅的“高地”,就意味着要给人留下“只专不红”的概念。但这并没有弱化他要当一名科学家的成就感。1963年校方提前安排他在复旦大学物理系电子计算机室实习。此后他和老师共同研制了学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他当过“四清”队员,“文革”初糊里糊涂地成了“保皇派”成员,后来又被当成“修正主义苗子”险遭批判。脆弱的人格尊严一会被拥到浪尖上,一会又被抛入一层深不见底的山谷。说不清是为了寻找还是为了逃避,总之他开始把自己关在书本的世界里,却又被人讽为“逍遥派”。那真是几页杂乱不堪的记忆,但其中还有一首精彩之笔,那就是他能在国防科工委组建十五院时,成为复旦大学著名电光源专家蔡祖泉的助手,参加研制了太阳模拟器关键设备“25KW球型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