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

先秦时期秦国文物
石鼓(Shi-ku,Stone Drum)又称猎碣、雍邑刻石陈仓石鼓、岐阳石鼓等,为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唐代初出土于陕西宝鸡,一说出土于天兴[zhì][yuán](今陕西凤翔县城南),另一说出土于陈仓(今宝鸡市南石鼓山一带)。因其形状像鼓,所以命名为石鼓。[5][6][7]
石鼓共有十块,为花岗岩质。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十块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7]
石鼓每面均凿刻文字,名为“石鼓文”,秦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名称取所刻诗篇的前两个字,即《吾车》《[qiān][]》《田车》《銮车》《[líng]雨》《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其内容系君王臣公们的征旅渔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每首诗十八、九句不等,均为大篆四言诗, 共十首, 计718字。但因年代久远、经受过风霜,石鼓文字多有剥落。据郭沫若先生统计,十首诗歌现存465字。[8][9][6]
石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国之重器。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创刊号推出九大镇国之宝,石鼓文名列第三位,被冠为大秦帝国的“东方红”。[9]

历史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