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

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原名承麟,满族,籍贯北京,后改汉姓程,初名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元旦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1]是我国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表演艺术的创始人。20年代以后,他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并列为京剧“四大名旦”。[2]
1910年,程砚秋6岁时因家道中落师从荣蝶仙学艺,1915年11岁首次登台就受到观众欢迎;1917年13岁嗓子倒仓[a],幸得罗瘿公斥巨资赎身,并介绍拜梨园大师梅兰芳、王瑶卿为师;1919年15岁开始独立挑班演出,开创“程派唱腔”,同年首次赴上海演出,一炮而红。1932年程砚秋自费去欧洲考察戏剧音乐,于1933年回国,主办中华戏曲学校,同时主编《戏剧月刊》,在戏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七七事变后,程砚秋拒绝出演侵略者的义务戏,迁居京郊“青龙桥”避世隐居,直到北京解放才重新回到舞台。[3][2][4]新中国成立后,程砚秋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等。[5][6]1955年拍摄电影《荒山泪》,1957年10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1958年3月9日因病逝世,后被批准为正式党员,享年54岁。[7]
程砚秋于20年代创立的“程派”艺术,以独树一帜的发声、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创造了风格含蓄、深[suì]曲折、亢坠断续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外柔内刚的中下层女性人物。[1]主演的代表剧目有《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青霜剑》《鸳鸯冢》等,其他作品有《程砚秋文集》《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等。[8]

生平经历

少年学艺,备受艰辛(190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