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褂

清代官服
黄马褂(Yellow Jacket),又称黄褶,[1][2]清代官员外出时所穿行服的一种,[1]使用淡黄(明黄)的绸缎或纱制成。[2]有行职褂子、行围褂子、武功褂子以及晚清时皇上(太后)随意赐赏的褂子。[1]
清朝建立后,只有皇帝近身的侍卫,或者获皇帝特别赏赐者才可以穿着黄马褂;[a]穿上黄马褂,意味着是皇帝身边的人,受赐黄马褂者可以在隆重场合穿。晚清道、咸之后,[1]英国人乔治·戈登,因太平天国平乱有功,是第一个受赐黄马褂的“洋大人”,1896年,李鸿章身着黄马褂出访美国,使黄马褂在国际有了较高的名气。[2]清末获得赏赐者不单是有军功的战将,有时为皇帝(或太后)办事得其欢心亦可能获得赏赐。[1]
马褂的颜色和用料与身份和地位有关,[1]黄色是皇权的象征,[2]明黄色是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专用颜色;[1]黄马褂在清朝早期是皇帝出行时近侍的服装,后也赐与有军功的臣下,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黄马褂为荣耀,黄马褂的得失,也体现着奖惩的示范意义。[2]

历史沿革

颜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