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呐鸥

中国台湾小说家、电影制片人
刘呐鸥,台湾台南市柳营区人;台湾日据时期小说家、电影制片人,曾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其写作走的是现代主义路线,与施蛰存等有交往;代表作为《都市风景线》,描写都市男女的狂热迷乱,借鉴了日本新感觉派的技巧;翻译过横光利一的小说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摄制的电影属于“软片”性质,大多已遗失;引进了“影戏眼”的拍摄技巧;曾任汪精卫伪政府机关报纸《国民新闻》之国民新闻社长一职;1940年在上海被枪杀,据传是因为卷入黑帮纠纷,也有传言是死于国民党特务之手。

人物简介

刘呐鸥,生于1905年,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等;台湾台南人;从小生长在日本,入东京青山学院读书,后毕业于庆应大学文科,精通日语英语
回国后,又在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攻读法文(与杜衡戴望舒施蛰存是同学);20年代末倾向进步,于1928年创办第一线书店,被查封后,又经营水沫书店;出版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后改名《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等进步书刊,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与施蛰存、徐霞村、戴望舒等在上海合编《新文艺》月刊,发表过一些进步作品,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其后,又创办《现代电影》杂志;一·二八事变中水沫书店被毁,后又赴日本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1939年奉汪伪政府命筹办《文汇报》,任社长,报未出而于1939年(一说1940年)9月3日被暗杀;据传是被国民党特工暗杀,但据施蛰存回忆,乃是被黄金荣杜月笙的帮会暗杀,原因是争夺赌场与流氓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