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殿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
庑[wǔ]殿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亦称四阿顶、吴殿等,指前后左右有四面斜坡的屋顶。又因为前后两坡相交形成一条“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又称“五脊殿”。虽然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关于屋顶样式等级的文字记载,但人们普遍认为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皇家的宫殿,皇帝下诏敕建的寺庙等都多采用庑殿顶。[1][2][3][4]
庑殿顶又有单檐、重檐之分,后者比前者等级更高。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木构建筑实物是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建成的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正殿。除此之外,庑殿顶木构古建筑实物还有辽代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金代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大雄宝殿金代的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三圣殿、宋代的山西省万荣县稷王庙,以及明清的北京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坤宁宫等。[1][3][4][5]
庑殿顶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亦有应用。比如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东大寺正仓院的正仓、东大寺的大佛殿以及韩国的崇礼门景福宫光化门等都采用了庑殿顶设计。[1][6][7]

历史沿革

庑殿顶,最早称“四阿顶”。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意思是“商朝的人喜欢建重檐四面坡屋顶的房屋”[8],即早在商朝,已出现这种屋顶形式,只不过当时是茅草房[a]。“阿(ē)”,段玉裁[b]云:“凡曲处皆得称阿。”[9]四阿顶就是四面坡的曲檐屋顶,又俗称“四大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