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

鲁迅著短篇小说
《风波》是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1]。《风波》也是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最后两篇小说之一。[2]
《风波》的创作源起,是张勋复辟期间鲁迅在北京的见闻和感受。[3]民国六年,段祺瑞发出檄文,将直系军阀与离京的张勋捆绑在一起:“曹锟吴佩孚曹锳目无政府,兵胁元首,围困京[],别有阴谋暗袭我军,是其直犯京师,震惊畿甸,已难姑容。而私勾张勋出京,重谋复辟,悖逆尤不可赦。”这篇官方檄文让鲁迅在内的北京百姓人心惶惶,北洋政客与文人联手造成的浓厚的反改革的氛围助推了《风波》的写作,也以流言袭来的形式影响到了《风波》的“平衡-失衡-二次平衡”的叙述模式。[2]
《风波》的故事发生在江南某水乡,以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为主线,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仍然统治着农村,农民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愚昧落后的状况。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说明,如果今后的社会革命不能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取得成功。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感情变化完整地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演进。《风波》的表层意义可以认为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深层意蕴则是广大民众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困苦。小说也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失望。[4]

作品原文

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