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室

美国唐纳德·格拉泽发明的仪器
气泡室(Bubble Chamber)是1952年美国物理学家唐纳德·格拉泽(Donald A. Glaser)发明,用以探测高能带电粒子径迹的一种有效的仪器。
它曾在50年代以后一度成了高能物理实验的最风行的探测设备,为高能物理学创造了许多重大发现的机会、曾给高能物理实验带来许多重大的发现,如新粒子、共振态、弱中性流等等。
1959年,唐纳德·格拉泽前往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物理学教授,1960年因发明气泡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与伯克利同事路易斯·阿尔瓦雷(Luis W. Alvarez)一起升级了气泡室(使用了液氢),而后者也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

气泡室是由一密闭容器组成,容器中盛有工作液体,液体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绝热膨胀,由于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例如50ms)处于过热状态,液体不会马上沸腾,这时如果有高速带电粒子通过液体,在带电粒子所经轨迹上不断与液体原子发生碰撞而产生低能电子,因而形成离子对,这些离子在复合时会引起局部发热,从而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形成胚胎气泡,经过很短的时间后,胚胎气泡逐渐长大,就沿粒子所经路径留下痕迹。如果这时对其进行拍照,就可以把一连串的气泡拍摄下来,从而得到记录有高能带电粒子轨迹的底片。照相结束后,在液体沸腾之前,立即压缩工作液体,气泡随之消失,整个系统就很快回到初始状态,准备作下一次探测。工作液可用液氢或液[dāo],需在甚低温下工作,也可用液态碳氢有机物,如[wán]乙醚等,可在常温下工作。大型气泡室容积可达2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