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学校

由神职人员组成的教学机构
修道院学校(Klosterschule, Scholae monasticae, claustrales)修道院学校是由神职人员组成的教学机构,在里面给修士和修女上课。
修道院学校,在西元五世纪成立,最先是以教育僧侣和修女为目的,后来才扩展成也教育一般民众。修道院学校教授七艺,或称三门普通学科(数学、辩证法、修辞学)和四门高级学科(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他们为之后的教育机构培养了教师人材,也因此是中古世纪大学的前身。

历史

欧洲修道院学校的创立,根据传说要追溯到本笃会和意大利卡西诺山修道院的创始人圣本笃(Benedikt von Nursia)以及与他同时代但较为年轻的Cassiodor。修道院学校经由Benedikt von Aniane的贡献,在法国卡尔大帝(Karl der Große)统治时期特别蓬勃发展。自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将修道院学校分成对外开放给一般民众的学校,特别是地主(Junker),以及对内给未来的僧侣上的学校。
本笃会特别在英国进行科学的课程,并且从英国开始传教到整个欧洲大陆,像是高卢西班牙,并且经由圣博义(Bonifatius)传到德国。十二世纪起,多明我会(Dominikaner)的托钵修会(Bettelorden)以及方济会(Franziskaner)也加入修道院学校的行列,他们让非神职人员成为教师。之后的Prämonstratenser,和最后由Gerhard Groote创立的“共同生命的兄弟会”(Brüder vom gemeisamen Leben),以及在日耳曼化的斯拉夫国家里的熙笃会也都加入此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