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奎

明朝进士
杨应奎(1486~1542),字文焕,号渑谷,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回族。1511年(明正德六年)进士,历任仁和县(今杭州)知县,兵部主事礼部员外[láng],临洮府(在今甘肃)和南阳府(今河南南阳市)知府[1][2][3]临洮兴修水利,引洮河水灌田,并建水磨。[4][5][6]南阳,正值饥荒,他致力救灾,“活数万人”。又筑陂堰灌民田。两府府志皆出自他手。临洮为他树立“去思碑”,南阳为他立生祠祀之,以表崇敬。[7][8]后免官回益都,结“阳溪吟社”,相互唱和。[9][10]

人物生平

海岱回族英才士
杨应奎(1486—1542年),字文焕,号渑谷,别号蹇翁,回族,青州府城东关人。青州回族杨氏的始祖赛典赤·瞻思丁及其先祖可麻拉丁,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圣裔成吉思汗西征时,以币帛聘请可麻拉丁来到中国,封为云中郡公。赛典赤·瞻思丁封咸阳王,其子纳苏剌丁封为延安王,其孙伯颜察儿封为奉元王。元代,赛典赤的后裔有人曾担任益都路总管,在青州购有田产宅院。明洪武元年,纳苏剌丁后世孙莫苏来此定居。因莫苏原世居北京宛平的羊市,故借其音改姓为杨。
杨氏家族迁徙青州落户,乃受到权势威逼所致,自然不敢暴露贵族真貌,甚至定居后都不敢读书,仅以耕田为生。杨应奎编写的《杨氏世谱》记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