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

香港下辖区
东区(英语:Eastern District),又称港岛东、香港东,是香港十八区之一,位于香港岛东北部,范围包括铜锣湾东部到小西湾,西起铜锣湾屈臣道、怡景道,东至小西湾以东的歌连臣角。东区面积18.13 平方公里,2021年人口有529603人,为港岛区人口最多的地区。东区的人口约六成居民住在自置居所,另外约四成居民住在公共屋[cūn]及资助房屋。

历史沿革

东区一带早于宋朝时便有人聚居。当时来往浙江福建广州之间的船只,有时会在途经柴湾时到岸上取水。香港开埠前后,该区早期人口主要集中在柴湾,其后扩展至筲箕湾,人口以渔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大批来自上海的新移民涌入,北角的人口开始变得愈来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华道以及马宝道等地。
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变成以福建人为主。在未有区议会之前,现时的东区根据当时的市政局分界划分为北角及[shāo]箕湾两区,现时的铜锣湾东在北角以外。另一方面,1969年因应民政主任计划而划分的东区,还包括现今南区之东部(赤柱和石澳),直至1981年南区的成立为止。由于19世纪的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海军力量,所以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选择了中西区作为维多利亚城,而柴湾在香港岛东部的海边,有被海盗袭击的危险,无险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纪上半叶,柴湾仍长期处于落后的位置。直至二次世界大战完结后,香港重光,包括华人官员在内的香港政府为了处理好当时居民的居住问题和就业问题,于是仿效英国工业革命带动经济的做法,在柴湾设立工业区,并设立公共房屋,令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香港政府的华人官员还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为兴华村,这个名字有华人在香港复兴,当家作主的深远意味。香港岛东部不再有海盗袭击的危险,加上香港岛的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为应付市民对港岛住房的需求,政府和发展商在90年代一直大力发展区内住房建设和配套建设,包括各色各样的公共房屋,居屋和私人楼宇,应付市民的不同需要。

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