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落酸

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
脱落酸(英文名称:Abscisic acid,简称ABA),又称脱落素Ⅱ、休眠素、促熟丹、离层酸等[2][3][1],是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天然抑制剂,也是一种植物激素[8]其外观为白色粉末,弱酸性,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7][9]分子式为C15H20O4摩尔质量为264.32g/mol[1][4][5]
脱落酸在维管植物中分布广泛,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低等蕨类植物中都存在,但苔藓类没有。高等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中都有脱落酸,如叶子、芽、果实、种子、块茎等,但含量极微。[10]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促进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抑制生长等。[6][11][12]植物体内脱落酸不仅存在多种抑制效应,还有多种促进效应。对于不同组织,它可以产生相反的效应。[12]脱落酸有顺式与反式两种,只有顺式才有活性。顺式脱落酸对光敏感,在紫外光下缓慢转化为反式脱落酸而失去活性。[7][9]
脱落酸的生物合成包括C15直接途径和C40间接途径。前者存在于某些真菌中,由法尼基焦磷酸经环化和氧化作用直接形成;后者由类胡萝卜素氧化裂解形成。[13][14]脱落酸在农业领域可以用于组织培养帮助生长;促进种子、果实的贮藏物质,可以提高粮食作物和果树产量的目的;能够诱导植物抗寒抗冻能力的产生,帮助作物抵抗早春期间的低温冷害以及培育新的抗寒力强的作物品种;外源施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旱力和耐盐力。[15]脱落酸在园林领域可以控制花芽分化,调节花期,促进生根。[15]

相关历史

1953年,班纳特-克拉克(Bennet-Clark)和凯福德(Kefford)在利用燕麦胚芽鞘弯曲试验研究植物提取物中的生长素时,分离到了一种抑制胚芽鞘切段生长的化合物,称之为“抑制剂-B”。[16]1961年,刘伟昌(W.C.liu)等在研究棉花幼铃的脱落时机制过程中,从成熟的干棉壳中分离纯化出了促进脱落的物质,并命名这种物质为脱落素,后来阿迪科特(F.T.Addicott)将其称为脱落素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