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路

上海市的南北干道
西藏中路(Central Tibet Road.)原为185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防御太平军,在租界西侧开挖的一条小河,名为泥城浜,北面到苏州河,南面在今大世界处与东西向的洋泾浜相通,接周泾。[1][2][3][4][5][6][7][8][9]

历史沿革

浜上由3座木桥:北泥城桥(东接芝[]路、北京路;西接新闸路、爱文义路)、中泥城桥(东接南京路,西接静安寺路)、南泥城桥(东接广东路,西接龙门路)。在中泥城桥以南的泥城浜东侧有一条小路,名为西藏路,因位于租界西端,俗称西外滩,与租界东端黄浦江畔的外滩相对应。泥城浜西侧即上海跑马厅。1930年代,西藏路是上海饭店、戏院、舞厅等娱乐场所集中的街道,包括大上海大戏院、皇后大戏院、爵禄饭店、东方饭店等。此外在汉口路口有监理会设立的慕尔堂
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越过泥城浜向西大为扩展,泥城浜本身作为公共租界中区和西区的分界线。191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填埋泥城浜,修筑成新的 西藏路,形成市中心区少有的宽阔的南北干道。
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西藏路宁波籍富商虞洽卿更名为 虞洽卿路,上成为上海公共租界内唯一一条以华人命名的街道(上海法租界内有2条以华人命名的街道:朱葆三路和麟桂路,但是都是极短小的次要街巷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将虞洽卿路改回西藏路原名。1945年更名西藏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