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

中国传统特色花灯
1
2
走马灯,又称蟠[chī]灯(秦汉[6][7]、仙音烛(唐)[6][7]、转鹭灯(唐)[6][7]、马骑灯(宋)[6][7]跑马灯、影灯、转灯、串马灯等,因热空气对流驱动叶轮转动这一特色而得名,是中国古代一种供人玩赏的花灯。[1][8][9]走马灯属于主题性花灯,它通常围绕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成语故事、民间传说、时事新闻等题材来制作各色花灯。[10]
走马灯常见的样式有方形走马灯、六角形走马灯和拨片式走马灯。[11]其转动原理是在灯内中央安装一根立轴,剪出马、人等图像用长铁丝固定在立轴上,立轴底部旁放置蜡烛,上部安装叶轮,热气上腾引起空气对流,使叶轮转动,立轴上的剪纸随之动起来,形成动态图像映射在灯壁上,栩栩如生,故名“走马灯”。[12][13]
《西京杂记 》卷三中记载,最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走马灯雏形。[12]后来,走马灯流行于中国范围内与国外的各大区域。在中国,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达与统治者政策,走马灯流传地区从长安洛阳等中心城市向福建等偏远地区传播。[14]随着这一时期剪纸艺术水平的发展,走马灯在制作工艺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明清时期的走马灯流行于江南地区,同时随着统治政策的改变,新的灯市设立,元宵假期得到延长,节日赏灯规模相比之前庞大。[10][14]相比之前的历史故事、战争场景题材,这一时期在表现题材上也有所拓展,如神话故事、文人故事、官场轶事等。[10] 在国外,走马灯于11世纪左右传入波斯,成为人们口中的“畅想之灯”[15];17世纪左右传入欧洲,被称为“魔灯”[16];同样在17世纪左右,传入江户时代日本,成为孩童喜爱的夏季玩具[17];19世纪传入美国,被改造为“西洋镜”,成为人们畅销一时的玩具。[18]
走马灯因奇妙性在中国传统观赏类彩灯中出类拔萃,它巧妙地利用热气流来驱动灯罩里的转轮,是中国较早的能转会动的灯具。[1]走马灯表现形式多样,较具代表性的是佛山走马灯。[19]此外,还有一些与走马灯原理相似的产物,如影戏、燃气轮机等。
截止21世纪,走马灯因制作工艺复杂等种种原因面临失传的危机。在各地各界积极倡导下,多个城市将走马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21][22],一些民间手工艺人也在自发传承与发扬走马灯制作工艺。[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