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经

中国传统器乐的打击乐记谱方法
锣鼓经,又名锣鼓点,京剧中武场的打击乐音乐。在京剧表演中被广泛使用,常常用来配合角色的动作和情节的转折。[1]
按照锣鼓经组成乐器,可将锣鼓经分为以大锣小锣铙钹为主的锣鼓经,以大锣为主的锣鼓经以大锣音色为核心,将大锣视为整个锣鼓经的大脑。以大锣为主的定锣鼓经种类非常多,大多是表现京剧中帝王将相等人物出场、下场、表演等,也表现打斗、战争、街门升堂等。以小锣为主的锣鼓经种类也非常多,比如:小罗三锤、兔形锣、南掷子带、小锣平板夺头等。在京剧中以小锣为主的锻鼓经通常用来表现悲剧情景,常用来表达人物压抑、愤恨、低落、郁闷等不良情绪。以铙[]为主的锣鼓经种类比较少,只有小冲头和小铙长尖两种。从铙钹锣鼓经出现到现在,铙钹锣鼓经都未有什么改变,铙钹的两种锣鼓经都是传统京剧曲目中的传统锣鼓经。[2]
在中国众多的戏曲剧种中各具特色、铿锵有力的锣鼓起着衔接剧中大小不等的段落,掌控舞台节奏,烘托戏剧气氛等作用,是戏曲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3]

简介

为了让各个演奏者在正确的时候打击正确的乐器,并让演员清楚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有什么样的锣鼓,于是把每一种打法都取一个名字,例如【四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等,而且每一种锣鼓经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记谱法,例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等,所以【慢长锤】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是不是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