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云台山记

东晋顾恺之所创的画论
《画云台山记》是中国东晋绘画构思著作,由顾恺之著,创作时间为东晋太元五年(380年)前后,[1]全文五百七十三字,是“山水画萌芽于晋”理论的有力印证,对早期山水画的状况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原文中的一些错脱和衍误已经过郭石沱、傅抱石俞剑华马采等校勘,改正了人名和错字,并理清了全文的句读。[2]
《画云台山记》内容是表现张道陵在四川苍溪县云台山七试弟子的道教故事,是一篇以人物画为主体、以山水画为背景的创作构思文字设计稿。全篇内容详尽,从人物刻画、树石布置、天空水色、陪景点缀等都作了规定。在文中,顾恺之提出“山有面则背象有影”,指出了要表现山的明暗关系;又说“下为[jiàn],物景皆倒”,表示要画水中的透视倒影;还写道:“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这是首次描绘山水画中云雾绕山腰之状;又明确说“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这是画人物比例科学分析的最早论述。[2]

历史背景

云台山道教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这幅图描绘天师张道陵以跳到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弟子们,其中唯赵升、王长二人信心最坚。文章中又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险峭之势,山峰上孤松、山间穿插着凤鸟“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
画云台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