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舞

流传在重庆和四川地区的原始集体武舞
巴渝舞,又称“渝儿舞”[1],是流传在重庆北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原始歌舞[2],由古巴人板楯蛮族群创作[3],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4],合实战、体育、娱乐、音乐、歌舞为一体[3],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1]
巴渝舞原是民间舞蹈,后传入宫廷,成为宫廷舞蹈,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朝以后,巴渝舞在宫廷中销声匿迹,但仍在民间世代承传,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2]。巴渝舞是巴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展现巴文化的“活化石[5]

简介

巴渝舞是西汉初年从西南地区[cóng]人(板盾蛮)那里传来的舞蹈。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賨人作前锋,賨人勇猛善战,其风俗又善舞,刘邦便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了他们的舞蹈,因为賨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 巴渝舞。巴渝舞传入宫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汉代著名杂舞。表演时,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汉哀帝乐府后,对巴渝鼓员36人仍认为不可罢,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其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qìng]、摇[táo]、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发展到魏晋,已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巴渝舞在我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