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端

北宋时期著名高道,丹学的集大成者。
张伯端(公元984年-公元1082年),北宋时期著名高道,丹学的集大成者。汉族,字平叔,号紫阳,后更名为用诚(成)。金丹派南宗始祖,天台(今属浙江省)人。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写成《悟真篇》,另有著作《金丹四百字》等。[2]
张伯端自小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三教经典,以及刑法、算数、医术、卜卦、战争阵法、天文地理、治国方略等术。嘉祐二年(1057年),因涉案被[zhé]戍至岭南,从此踏上求仙访道之路。治平初年(1064年),陆诜授予张伯端桂林知州机要一职,并一路随行至成都,后张伯端改任成都知州,陆[shēn]亦随之赴任。熙宁二年(1069年),在成都天回寺,张伯端邂逅一僧人,得知炼金术火候之要诀。熙宁三年(1070年),陆诜逝世。张伯端退居台州筑室山居住,并于熙宁八年(1075年)创作了《悟真篇》。之后他离开了居处,前往陕西甘肃一带的秦陇地区,并在汉阴的山中修炼。他结交了来自河东的马处厚(名默,字处厚),元丰三年(1080年),马默受诏要回京师,分别时,张伯端将《悟真篇》托付于马默。晚年,张伯端回到台州,居住在桐柏山崇道观,广泛传道,元丰五年(1082年)于百步岭逝世。[2]
张伯端被认为是北宋时期内丹学的集大成者,师承真人刘海蟾,另有弟子王邦叔、石泰等。他深研内端诀学,主张以内丹为人修行的途径,强调“性命双修”是其内炼的核心。他认为,人体是炼制的炉灶,身心中的精气是药材,神是火候,通过内在炼制,将精气凝聚不散,形成“金丹大药”。张伯端高倡儒、佛、道三家所同之处归于“性命”之学,坚持“三教(儒释道)合一”,试图将儒释道三教与道教修炼性命的理念融合在一起。[3]

人物生平

生卒年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