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朝

国家京剧院一级鼓师
王凤朝(1930年-2009年8月5日),男,天津人,国家京剧院一级鼓师。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王歧山是天津著名鼓师。

人物经历

王凤朝九岁随父亲从艺,在天津劝业场天华景戏院稽古社科班学徒,边干边学,逐渐成长为技艺精湛的鼓师。1951年,经鼓师赓金群先生介绍,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前身)京剧一团乐队工作,直至1958年。期间,他为多位京剧名家伴奏,包括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李慧芳、王玉让、景荣庆李和曾李盛藻王泉奎等。1958年,调入中国京剧院四团担任乐队队长,与杨秋玲孙岳毕英琦俞大陆、郭锦华、张曼玲吴钰璋萧润增、李长春、刘长瑜杨春霞李洪春袁世海等艺术家合作。1971年调入中央五七艺术学校任教,1973年该校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后担任音乐科科长等职位。1988年调回京剧院,1990年退休。

擅长

他自幼受家学熏陶,随父习艺,刻苦钻研业务,二十几岁,已经掌握了上百出剧目,有些甚至是绝迹于舞台的剧目。加入剧院后,长期观摩白登云先生的演奏,用心领会,颇得要旨,技艺学识丰富,功力扎实,为各行当、各流派的诸位名家伴奏过,演奏风格“稳得住、催得上”,起承转合恰到好处,高低强弱精准自如,乐队、演员在他的指挥下张弛有序,众多艺术家对于他的演奏技巧与精诚合作精神深表赞叹。他打鼓“打节奏”、“打人物”、“打剧情”,轻、重、缓、急、刚、柔、强、弱注重从人物出发,从剧情出发,从整体舞台氛围出发。尤擅长打武戏如:《雁荡山》《金雁桥》《嘉兴府》《四杰村》《花蝴蝶》等,鼓点且“准”且“狠”。注重思考,注重打击乐“锣鼓经”的继承挖掘,注重旧中出新,在《杨门女将》的创作排演中,从京剧音乐和打击乐伴奏继承创新的角度出发,在锣鼓设计、曲牌运用上去粗取精,推陈出新,他倾尽心血的经典剧作《杨门女将》于1959年底拍成了彩色电影。他还擅长很多失传的锣鼓点如“小锣扭丝”、 “原板剁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