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典

明朝时期的朝廷官员
张五典(公元1555~1626年),明代大臣[1],字和衷,号海虹,为山西沁水窦庄村人,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测量泰山高度的人,测量结果与当代测量十分接近,著有《张司马文集》[2][3]
张五典原为窦家守墓的贫苦农民[4],在万历20年(公元1592年)考取了进士,后授行人司行人,继选升户部江西司主事;1601年,张五典差管天津粮仓,不久继任员外郎;1605年,接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分巡济南道;1612年,迁移河南按察司副使兼参议分守河南道,因河南张西岗聚众数百人据南阳裕州界,故典移檄州县;1615年,任山东布政司参政,守海右时,时遇山东大荒,开海禁运辽东米服济饥民,还发明了“双杆表格测高法”,完成了中国测绘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621年,任太仆寺少卿,次年随任南京大理寺正卿;1623年,加升兵部尚书;1626年,张五典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被朝廷赐予太子太保封号[2][3]
张五典任官期间目睹了灾荒遍地、民不聊生的惨象,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故告老还乡的张五典在老家窦庄修城了筑堡,帮助子孙和村民躲避了多次外来入侵[4]

人物简介

张五典(1555─1626)字和衷,号海虹,沁水窦庄村人,万历兵部尚书,子张铨泰昌兵部尚书),儿媳霍氏,孙女 张凤仪(明末抗清女英雄),孙张道濬(都指挥[qiān]事)。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行人司行人,继选升户部江西司主事。1601年差管天津粮仓,不久继任员外郎。1605年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分巡济南道。在此期间,五典利用政务闲暇,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实地勘察泰山高度。万历三十九年(1611)张五典经过在4300多个测量点上进行测量,终于成功地测量出“泰山的坡距里程为14里又80余步,泰山的垂直高度为368.34丈。”明代每尺约合今0.32米,拆合1182.3米。假如当时张五典从泰山门户红门宫起测量,加上此处的海拨250米,共计1482.3米,这与今天精密测量泰山海拔1524米的精确数据非常接近。张五典圆满完成测量后,撰写《泰山道里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天启元年(1621)任太仆寺少卿,第二年任南京大理寺正卿。1623年乞终养,加升兵部尚书。他在山东任职时,曾主持了对泰山的勘察,所作《泰山道里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