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烧制技艺

河南禹州的传统手工技艺
钧瓷烧制技艺,河南省禹州市传统手工技艺,[1]钧瓷烧制技艺是以当地独有的瓷土等为坯料,以多样矿物质成分为釉料,通过配料、成型、上釉,并在土质双火膛窑炉中经1300℃烧制,使成品具有“窑变”独特艺术效果的传统手工艺。其核心工艺“窑变”,窑炉烧制时,实现对炉温变化气氛的控制,使瓷釉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后,瓷器釉面呈现出色彩绚丽、耐人寻味的神奇品相。由于窑变与诸多因素相关,非人为所能掌控,因此钧瓷的釉色具有不可复制性。[2]
钧瓷烧制技艺属于禹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北宋灭亡后,钧窑停烧,流散的匠人将此技艺传至各地。金元时期,不少地方曾仿制过钧瓷,但无法和宋代官窑制品相比。明、清两代,钧瓷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钧瓷进入全面恢复时期。[3]
2008年6月7日,钧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93;[4]同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钧瓷烧制技艺亮相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暨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

历史渊源

钧窑起源于唐代,当时的制瓷工匠们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青色,开始在原有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们通过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烧制出了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学界所说的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