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

五代十国的第四个朝代
后汉(947年~95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四个政权,由刘知远建立,都城汴州(今河南开封),共历两任帝王,历时四年。[6]
后晋覆灭后中原大乱,开运四年(947年),时任后晋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高祖石敬[táng]年号,称天福十二年。六月,刘知远进入汴州建都,建元乾祐,设国号为汉,史称后汉。[7][yòu]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去世,次子刘承祐继位。因其年幼,朝政被将臣把持,与文臣矛盾尖锐,统治集团内部混乱,朝政无法有序执行。[8]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猜忌枢密使郭威,郭威反叛,刘承祐被溃军所杀。郭威假意立刘知远之侄刘赟为帝,后又将刘[yūn]贬斥囚禁,而后自立为帝,以周代汉,自此后汉灭亡。[4]
后汉重武轻文,武将掌权,致使文武斗争激烈,官员以严刑酷法治理百姓,统治集团不致力于恢复生产,而是以繁重的赋税压榨百姓。[8]现代学者陶懋炳认为后汉成为五代最短的封建王朝,在于他延续了前朝的暴虐统治,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得人心。[9]

国号

后晋灭亡,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预感天下将乱,趁乱建立国度,定都汴州(今河南开封)。刘知远认为他是汉朝后裔,于是定国号为“汉”[10],史称后汉,五代十国时期第四个政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