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

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者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 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和领导者。[1]
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钰哲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毕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2][3];民国十八年(192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2][1]。1941年,张钰哲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他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3]。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3];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并担任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2]。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Chang)。[3]1980年,张钰哲亲赴青海高原为中国第一架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站选址[2]。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1]
张钰哲与其助手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3],其中40多颗小行星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姓名和中国省(市、自治区)名命名。[2]张钰哲故居位于福州朱紫坊芙蓉弄,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中国天文学领域的最高奖被命名为张钰哲奖[3]

个人简介

张钰哲是一名天文学家。21岁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两年后转入芝加哥大学,24岁在该校天文系毕业后到叶凯士天文台工作,27岁获博士学位。在中国率先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人造卫星轨道问题。毕生发表论文、报告近60篇,并出版多部天文学科普著作。为纪念他,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把哈佛天文台1976年发现的编号为2051的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1980年,张钰哲参加春节日全食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日食的观测与科普活动。[4]同年,张钰哲在昆仑山口,为中国后来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