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颌翼龙

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翼龙
梳颌翼龙(属名:Ctenochasma)是翼龙目翼手龙亚目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目前该属已发现三种:罗氏梳颌翼龙(C. roemeri)、纤弱梳颌翼龙(C. elegans,原先是翼手龙属的一种)、以及塔氏梳颌翼龙(C. taqueti)。化石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索伦霍芬石灰岩(Solnhofen Limestone)、法国东部等地。最小的纤弱梳颌翼龙种,翼展长25厘米。

形态特征

梳颌翼龙的最著名特征,在于嘴部有超过数百颗梳子状的小型牙齿,牙齿长而狭窄、紧密排列,形成梳子状齿列,而嘴部延长而狭窄。研究人员推测,梳颌翼龙可能是滤食性动物,用梳子状牙齿来捞起水,过滤水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口鼻部前端成圆形、稍微翘起,牙齿分布于口鼻部的前段到中段。
梳颌翼龙的成年个体,具有骨质头冠;幼年个体则没有发现头冠。体型最小的种,纤弱梳颌翼龙,翼展约25厘米。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翼龙类、现代鸟类与爬行动物的巩膜环大小,提出梳颌翼龙可能是夜行性动物,生活方式可能类似现代夜行性海鸟;而掘颌龙、翼手龙属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两者与梳颌翼龙生存于相同地区。梳颌翼龙可能是为了避免与以上物种争夺相同食物来源,而错开活跃时间。
纤弱梳颌翼龙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