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保守主义

1960年出现于美国的意识形态
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是相对于老保守主义而言的,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纽约为中心的东北部地区的一群主要由犹太自由派知识分子组成的思想运动,是保守主义的另一个流派。[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涨,新自由主义盛行。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福利国家问题的暴露,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这时自由主义内部出现分裂,新保守主义思潮得以迅速蔓延,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西方保守主义的中心,[2]并出版了《评论》月刊、《公众利益》季刊、《公共舆论》以及《新共和党》、《旗帜周刊》等杂志,重要智囊机构有企业研究所、胡佛研究所、布鲁津斯研究所等。[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保守主义虽然被社会民主党的“第三条道路”所取代,但整个西方政局仍在新保守主义的影响下不断向右调整。[4]新保守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廷顿丹尼尔·贝尔布坎南等。[2]
冷战后整个西方社会政治文化全面新保守主义化,新保守主义政策促进了极右翼政治思潮的复兴,该思想政策下主导的外交战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4]

基本概述

保守主义是20世纪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识形态。7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福利国家运动和美国“伟大社会”运动受挫,中右势力赫然崛起,从70年代末开始保守派先后在英、美、西德等西方工业大国上台执政,在法、意、奥、瑞典等国也有相当进展,形成1848年革命以来最强劲的保守主义运动。其意识形态也因此而迅速扩大影响,成为8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主义在西方社会渊源深远,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近代的霍布斯等大思想家均有程度不等的保守色彩。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政治哲学和政治运动的保守主义,却迟至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才形成。那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以暴力和恐怖为手段的社会激变,对欧洲以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引起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反应。保守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首先奠定其思想基础的是英国政论家和议会活动家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29-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