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琳国师

明末清初历史人物
玉琳国师(1614年-1675年),俗姓杨,法号通[xiù],字玉林,江阴人,是明末清初的名僧。他在十九岁时投宜兴[qìng]山天隐圆修受具足戒,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大彻大悟。随后,他传承了临济宗的法脉。玉琳国师曾居住在浙江武康报恩寺,1658年应诏入京,在万善殿举扬大法,被封为“大觉禅师”。不久后,他留下弟子茆溪行森在北京弘法。次年,他被进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并赐予紫衣。顺治十六年(1659年),皇帝选取了1500名僧人,以玉琳国师为本师,授予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1]康熙十五年,玉琳国师圆寂,享年62岁。[2]

人物生平

明末国师

玉林通琇,法号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出生于明神宗万历42年(岁次甲寅)4月20日(西元1614.5.28)申时。
师于内廷说法时,撰《客问》一篇,大学士金子俊奉敕作评注,并附序刊行之。晚年在浙江西天目山建“禅源寺”,并常住于此,世称“临济狮子正宗派”,其后禅源、金山、高[mín]、天宁等诸大丛林,始趋兴盛。康熙十五年,师北游,是年八月初十日于淮安慈云庵[]坐圆寂,享年六十有二。朝廷闻讯,颁诏派大臣主持荼毗,并重修慈云庵,于庵后建“法王塔”。师之全身,则由其弟子奉[kān]归,塔于西天目,王熙奉敕为作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