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矿业学院

1909年创办于北京的学校
北京矿业学院始于英国福公司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抗战爆发,1938年西迁陕西城固,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1951年4月,学校从焦作搬迁至天津办学。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开始搬迁至江苏徐州办学,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7年成为“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改设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2000年,学校又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从中国矿业大学分离出去,命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4年成为全国正式拥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2006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规模

中国矿业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20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设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类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其中4个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9个省重点学科(其中4个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4个部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4万多名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0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0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6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优秀课程45门、优秀课程群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建设点12个。近年来,我校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600多项,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00余项。1999年以来,我校有1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学生46000多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6500多人、留学生100多人。
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9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87项,包括“863”项目22项、“973”项目3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0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3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70项;申请专利978项,授权625项,出版各类著作818部,编写教材334部。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运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2008年,学校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出任该中心名誉主任。百年校庆期间,中德中心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我校与国外10所知名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与澳大利亚8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中澳学院。2009年12月,我校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共建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