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概念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是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用于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1][2]该学说于1912年正式提出,[1][3]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4]大陆漂移是指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1]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2]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时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两种分力有关。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原本像船一样漂浮的泛大陆破裂,并与底下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分离,分别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3]
大陆漂移说打破了地槽地台说所主张的垂直运动论、海陆永存论,打破了关于大陆位置固定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然而,它没有科学地解决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赋予大陆漂移说新的含义,也证明了大陆的确有水平方向移动。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才又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重视和支持。[5]

来源

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